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

贏在影響力:溝通與人際關係

這是2008年4月30日在文學院會議室聽的一場演講,主講人是黑立言,黑幼龍的兒子,去聽的目的是想要知道黑幼龍的兒子在其薰陶之下,是否真如其分身,或者青出於藍。今天在整理書架時,發現當時記的筆記,心血來潮,把它整理上來。

首先,我的筆記上寫著:Slide 上無Presenter,印象很深刻,因為當時很驚訝,為什麼這麼專業的presenter竟然投影片上不打自己的名字,就算這套投影片是卡內基的標準內容,多位講師都用同樣內容在上課,也應該打上名字吧!

接下來,講了柴夫磨斧頭的故事,在圖書館管理的部落格中寫過了,不重複。

成功三角形

這是美國福特基金會所做的一項調查,企業家認為他們成功的原因中,「專業知識」只占15%,「正確態度」與「良好技能」高達85%;而且受訪企業家認為,隨著職位的提升,運用專業知識的比例也逐步減少。所以人生成功三角形就如同下圖所示,剛開始時是態度、技能、專業知識三足鼎立,隨著職位逐步上升,態度和技能的比重愈來愈重,而專業知識的比重愈來愈小。我的想法是隨著歲月增長,專業知識已內化成為個人特質、個人風格,展現在怎麼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上。

成功的特質

  1. 自信
    這裏提到一個心理學的概念:「視網膜效應」。意思是,當我們自己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,就會比平常更注意別人是不是跟我們一樣有這樣東西或這項特徵。例如:當我買了小白電腦,就開始注意有多少人也是用小白。有天和海歸學生約要去吃咖哩,才想起台大對面的那家咖哩店,原來早就改成其他店了,可是之前在它門前走過N次,都沒發現。

  2. 表達
    一個有趣的故事: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·吐溫,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。剛開始,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,很感動,準備捐款100塊。過了10分鐘,牧師還沒講完,他開始有些不耐煩了,決定只捐一些零錢。又過了10分鐘,牧師還沒講完,他決定,一毛錢也不捐。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,開始募捐時,馬克·吐溫,不但沒捐錢,還從盤子裏偷了兩塊錢。
    這是心理學所謂的「超限效應」, 一種因為刺激過多、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。

    溝通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避免誤解,很多時候我們會注意要講什麼,可是卻忽略了要如何講。這邊黑先生舉了一個溝通表達練習,我覺得很有意思,就是下面這個句字,重複講,每次把重點依序放在不同的字上,表達方式完全不同。
    「我沒說您偷錢」
    第一次:「我」沒說你偷錢
    第二次:我「沒」說你偷錢
    第三次:我沒「說」你偷錢
    第四次:我沒說「你」偷錢
    第五次:我沒說你「偷」錢
    第六次:我沒說你偷「錢」

    溝通最大的障礙:言行不一;所以講話的方式和內容要一致。

  3. 聆聽

  4. 人際關係
    不是想我要要什麼,而要想對方要什麼。

  5. 態度控制
    美國內戰時的李將軍,總統問他一位經常批評他的部屬,李將軍極力推薦,幕僚說您不知道他都在背後批評您嗎,李將軍答道:總統問的是我對他的看法,不是他對我的看法。

  6. 積極正向
    失敗的人會從機會中找困難,成功的人會從困難中找機會!

  7. 解決問題(的能力)
    話說有位老先生到餐廳點了比目魚,服務生送來後,老先生說這不是比目魚,因為他看到的比目魚不是長這樣。餐廳經理來向老先生致歉,把比目魚端進廚房,把魚翻面,再端出來,老先生很開心說:這才是比目魚。
    遇到問題要先思考:到底發生什麼事,再蒐集facts,了解現況,分析發生的原因是什麼?解決方法有那些?最好的方法是什麼?

  8. 讚美鼓勵
    William James人活在世上追求的是什麼?渴望擁有重要感!

先寫到此,太睏了,明天要當學生充電去,得要有好精神。